候补人员进入吏部铨选要走哪些流程?分六步走,多数过不了第四关_职位_调班_职务
清代各省知县一旦出缺,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候补人员才能进入吏部的铨选程序。这个程序听起来复杂,实际上它涉及了候补人员的分类与排序,官方术语称之为“六班”。那么,“六班”究竟是什么呢?《大清会典》卷七中有详细规定:“凡授官之班有六:一曰除班,二曰补班,三曰转班,四曰改班,五曰升班,六曰调班。凡特旨用者,则别为班焉。凡官非特旨授者,有缺,各考其班以请旨而授之。”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六种不同的班次分类。要理解这一概念,才能真正掌握清代吏部的选官基础。
首先,除班指的是那些初次步入仕途的人,他们没有任何官职经历。这一类别包括科举中的进士、举人、贡生等,以及一些从国子监生员、官学生等途径上来的人员,当然,捐纳获得候补资格的人员也包括在内。
补班则是指那些曾经担任过官职,因特殊原因被暂时空缺的人。这类人很多,可能因为丁忧、告假、疾病、降职复职等原因暂时离开岗位。虽然一些词汇较为生涩,如果读者不理解,可以在评论区提出问题,我们将一一解答。
展开剩余82%转班可以看作是同级调任,也就是一个官员从某个衙门调任到另一个衙门,但其职务等级保持不变。通常,转班的官员会从较轻的职责部门调至更为重要的衙门,因此它也带有一定的升迁含义。
改班则指的是官员职务的更换。例如文职官员转为武职,或是从一个部门调任到另一个职能相似的部门,或者因为工作能力不足而调整职位,甚至自愿要求改任其他岗位等情况。
升班顾名思义,就是等待升职的官员。属于这一类的官员在铨选过程中通常享有优先权,他们的升迁几乎是理所当然的。
调班与转班在字面上有些相似,但实质上有所不同。调班主要是针对特定岗位的空缺。例如,某个职位的官员任期已满,按照惯例需要由特定官员去接替,而接替者通常需要得到朝廷重臣或地方督抚的推荐。像河道、盐政、税关等特定职务,常常是调班的范畴。
六班这一分类是对广大候补人员的一个初步划分,在实际操作中,划分会更加细致。比如有“服满”“假满”“俸满”等不同情况的细分,以及“捐纳”“进士”“推升”等特殊途径的官员。这些不同类型的候补官员在铨选程序中会有所区别。然而,吏部铨选的基本原则是,凡是“即升”“俸深”“卓异”的人员,会享有优先任命的权利。
以知县职位为例,当知县出现空缺时,进士、举人、贡生等符合条件的候补人员有资格参与竞争,这些人按规定有一定的排序,进士等资历较高的人员通常会优先考虑。当然,在实际操作中,如果有多个同一职务的候补人员,吏部会根据他们的俸深以及在大计中的考核表现来决定优先顺序。
有时,同一职务的候补人员资历相当,甚至可以说是平分秋色,这时候,吏部会采取掣签制度,也就是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最终人选,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。
如果某些候补官员因为功勋或者得到督抚的推荐而获得特旨,那么他们就无需参加常规的铨选程序,可以直接被任命为知县。
需要注意的是,清代的吏部铨选与明代相比,已经不能完全掌控所有的官缺。全国一百八十多个府中,只有55个知府缺由吏部负责,而知县的职位,也只有九百多个由吏部负责。其它官职的选拔流程同样有所不同。
候补人员要想成功获得实缺,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。由于候补人员的种类繁多,且涉及不同民族,吏部因此在铨选过程中制定了“月选”的制度。月选分为单月选和双月选,单月选专门针对补班和升班官员,因此称之为“急选”;而双月选则为“大选”,主要针对其它类别的官员。如果是闰月,则铨选会暂时停止。
吏部启动铨选的前提是必须有空缺职位,这时就会进行“开缺”程序。尽管清代衙门众多,但官员的基数其实并不大,中央和地方的文武官员加起来不过两万多人,因此每当出现官缺时,竞争非常激烈。
接下来,符合条件的候补人员需要提交个人简历,这份简历非常重要。简历不仅要有原籍官员的印章,还需注明具体的出身背景、科举名次、年龄、籍贯等信息。如果职位远在边疆或者责任重大且无太多“油水”,有些候补人员可能会因各种原因不愿意提交简历。如果被发现故意回避,会被视为严重失职,轻则几年内无法参与铨选,重则连候补资格都将被取消。
简历提交后,吏部的文选司会进行严格的审核,检查是否符合规定,并要求候补官员到吏部进行面试,确认其外貌、身材是否符合标准。如果通过复核,吏部将确定其排序。
排序完毕后,吏部会在天安门外举行掣签,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。通过掣签的候补人员将得到一份选单,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了实际任命的阶段,但即便如此,这一步也并非保证他们最终能顺利上任。
接下来,吏部会与相关部门联合审查候补人员的背景,包括其行为品德、出身状况、健康情况、是否有贪污腐败行为等。只有经过这一系列严格的审查,候补人员才能进入下一阶段。
最后,如果一切顺利,候补人员将得到正式的任命通知。对于在京任职的官员,通常会通过口头通知即可上岗;而外任官员则会收到一份官凭,虽然这份凭证并不会直接交给官员,而是由地方督抚保管。官员到任后签字确认,再将官凭归还吏部,这样整个铨选程序才算完成。
通过这一复杂而详细的铨选过程,清代的官员选拔不仅注重资历和表现,也强调公平与公正。
发布于:天津市
